一点金
导语
病毒会人传人吗?
短短半个多月,广东佛山的“基孔肯雅热”病例从输入到破3000例,再度引发关注。
7月21日夜间,广东疾控发布了「致市民朋友的倡议书」。
倡议书中指出,广东已发生基孔肯雅热疫情,登革热疫情也进入快速上升期,倡导市民朋友们积极行动起来,积极翻盆倒罐、清理积水、整洁环境、防蚊灭蚊。
图源:广东疾控
广东的这轮疫情,到底如何了?
确诊超3000例,已出现外溢
7月23日晚,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南海区、禅城区、三水区、高明区等五区卫健局更新的数据显示,截至当晚19时,佛山市已累计公开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3195例,均为轻症病例,主要集中在顺德区。
图源:央视新闻一点金
顺德区疫情已呈现明显外溢,目前深圳市已报告 1 例佛山输入确诊病例,另有 2 名佛山病例有深圳市活动轨迹(1 人已就诊)。
7月22日,北京市疾控中心提示:
目前,北京市偶有境外输入病例,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病例输入的风险持续存在。
截至7月22日23时30分,澳门已报告接获2例基孔肯雅热病例,均有佛山旅居史。
专家提醒,虽然目前广东发现的病例均为轻症,但也需要重点关注新生儿以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1的慢病患者,这些人群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热容易出现并发症,请及时就医。
病毒会人传人吗?
7月23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段蕾蕾介绍,近期,我国南方个别城市发生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并引发本地传播。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可治,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没有人传人迹象。
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控领域首席科学家、副主任何剑峰介绍,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在广东,主要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
2010年广东首次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由输入性病例引发的本地蚊媒传播病例。此后,在部分地区也曾经有类似事件发生,但传播规模都较小,未发生过大规模的本地传播。
对于这次佛山顺德基孔肯雅热疫情确诊病例数增长快原因,有广东省感染科专家表示,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必须通过蚊子叮咬作为媒介,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感染基孔肯雅热的患者,主要以无症状感染和轻症为主,导致很多人不去医院就诊,感染源难以被发现一点金,再加上人员流动密集,在蚊子叮咬作为媒介作用下,更容易造成扩散,进而导致疫情外溢。
“目前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的重点还是灭蚊,灭蚊关键在于清理积水。”该感染科专家表示。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有什么区别?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病原体不同,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有4个血清型;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仅1个血清型。传播媒介相同,都是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均普遍易感。基孔肯雅热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登革热初次感染后对相同血清型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不能形成有效保护,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可增加重症风险。
潜伏期
基孔肯雅热:一般为1-12天,通常3-7天。
登革热:一般为1-14天,通常5-9天。
典型症状对比
相同点:均可出现高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
不同点:
基孔肯雅热:游走性关节痛,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急性期多个关节出现疼痛或关节炎表现,可有肿胀或僵硬,晨间较重,严重者不能活动,通常1-3周缓解。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
皮疹症状多在发病后第2-5天出现,多发于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正常,部分伴瘙痒,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登革热:急性起病,突发高热,明显疲乏、厌食、恶心等症状,常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等。
皮疹症状多于病程第3-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5天。
部分病人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牙龈出血等。严重可出现皮下血肿、血尿、脏器损伤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均可检出血清特异性抗体。登革热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
撰文 | 华医网综合整理
编辑 | 木白
版权说明:梅斯医学(MedSci)是国内领先的医学科研与学术服务平台,致力于医疗质量的改进,为临床实践提供智慧、精准的决策支持,让医生与患者受益。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
金港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